欢迎来到今日读法网 - 不忘初心 与法同行

    地  方:

法媒视窗 >> 法治视界

首页 > 法媒视窗 > 法治视界

“征信修复师”的骗局



发布时间:2020/12/3 10:33:5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商业与法治舆情观察室 http://www.blaw.org.cn 快讯】:(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这种“征信修复”最后修复的成功概率不足1%。业内人士表示,这个时候所谓的信用修复,就是个骗局,除了骗客户还有就是拉代理和下线搞培训,等课程结束后把人拉黑,再去其他地方行骗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作为“经济身份证”,个人征信在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同时,一种针对征信修复的商业模式,也开始在网上兴起。

“只要不是老赖,黑户也能洗白!”“征信修复师”宣传称,可以帮助有征信污点的人修复征信,而消除每条不良征信,收费1500元起。

近期,湖州公安通报了这样一起以“影响征信”为由的网络诈骗案例。个人征信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成为新的牟利手段。

这些自称为“征信修复师”的人,是如何牟利的?为什么有可乘之机?又该如何规避这种情况?

可乘之机

征信修复这门生意,最开始在网上兴起。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在QQ群、百度搜索、帖吧和微博等都出现征信修复的广告,口号多为“征信修复,消除你的人生黑点”。

而在百度搜索关键词“修复征信”,会出现多条打着“征信洗白”口号的广告。

“许多原先做信贷中介的人,都转型去做征信修复,其主要目标就是那些因为现金贷上了征信,如今处处受限的群体。”北京一家银行信贷科的工作人员范强(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而国民信用意识的水平仍待提升,也给了这些“征信修复师”可乘之机。

360维度在8月发布的《中国大众征信意识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从不查征信,近两成受访者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的出具机构,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中,近半受访者不关注、不了解个人征信。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当涉及个人信用查询时,去哪里查,收不收费,能不能改,很多人对此含混不清;另一方面,当有人或机构打着“信用修复”的名义前来诈骗时,一些不明情况的人就可能成了诈骗分子刀俎上的鱼肉,使财产权益受到损失。

法治周末记者以“信用卡逾期”为由联系了一家征信修复公司。

对方了解了发卡银行、逾期次数后,给出“修复一条记录1500”的价格,要求提供一周内个人征信报告、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尤其强调要新注册一张实名电话卡,无任何通话记录。

“申诉期内,银行打电话你千万不要接听,如果已经接通,要以信号不好或者已经不是本人为由挂断,由我们来用那张新电话卡回复银行,你绝对不能与银行私自沟通。”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对方解释,征信修复师会作为客户代理,根据客户真实逾期情况和相关法规来整理诉点,向银行提出申诉。“但我们整理的诉点你都不清楚,银行问的话你什么都不知道,银行就会认定申诉非本人行为,会直接驳回我们的异议申诉。”

“让银行有无法抗拒的理由”

实际上,一些所谓征信修复机构的做法也并不神秘,核心即围绕“不可抗力”做文章,让银行网开一面。

“个人向银行申诉成功率比较低。”范强解释。

而修复机构利用的就是个人和银行间的这种信息差,让征信修复师作为“中介”向银行申诉。

“他们一般会找一个让银行相信且无法抗拒的理由。”范强表示,这类理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生病住院,一种是遭遇天灾人祸。

“比如,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发不出来工资,还不起房贷信用卡,就可以用这个理由向银行申请。”范强说。

中国裁判文书网6月底披露的一起案例显示,被告人朱某利经营一家汽车贸易公司,发现很多客户因征信不良无法贷款,于是萌生为客户修复征信从而盈利的想法。

在学习了相关“技巧”后,朱某利以公司名义承接征信修复业务。

朱某利同样要求客户提供个人征信报告、身份证复印件、新办理的一张实名电话卡等材料。然后以客户的名义,用新电话卡给相应的银行打电话,编造诸如“陷入传销组织,失去人身自由”等逾期理由。

修复失败后,朱某利也未能兑现“不成功就退钱”的承诺。半年内,朱某利共诈骗10名被害人修复征信费用126000元。

实际上,这正是“征信修复师”敛财的套路。

据公开报道,这种“征信修复”最后修复的成功概率不足1%。业内人士表示,这个时候所谓的信用修复,就是个骗局,除了骗客户还有就是拉代理和下线搞培训,等课程结束后把人拉黑,再去其他地方行骗。

范强介绍,下线分为代理和培训:先收取数万元的代理费,每拉来一个客户,再返给对方1500元的服务费。

而培训先缴纳一定的学费,就可以去线下听课,传授整套技术,以后他们就可以直接成为一个派系,自己去开班拉加盟。

这种“传销式”的疯狂线下扩张,才是他们赚钱的大头,甚至能占整个产业链条收入的八九成。

正规途径

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看来,如今出现的诸多征信骗局,一方面,说明人们整体上越来越关注、重视个人征信状况,都希望是“满分”状态。另一方面,大家对征信具体的相关知识又掌握有限,去哪里查、收不收费、能不能改,很多问题依旧模糊不清,令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同时,刘英认为,金融机构仍需对用户进行教育,而用户自己也应有所意识和警觉。

那么,处于展示期内的个人征信到底能否修复呢?其实,对于“征信修复”,央行官方表述是“征信异议处理”。

事实上,2013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于当年3月15日开始施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了“征信异议处理规则”: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征信机构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并将结果书面答复异议人。

时隔3年之后,2016年5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再次要求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支持有失信行为的个人通过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个人信用。

201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央行联合发布实施的《关于加强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红名单”和“黑名单”制度。鼓励“黑名单”主体通过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社会影响等方式修复信用。

2019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中国”网站及地方信用门户网站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机制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单位要规范开展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工作。

“信用中国”网站及地方信用门户网站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相关工作自2019年7月1日起执行。

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此前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透露,2019年1月到11月,征信中心共受理个人异议申请4.9万笔,异议回复率99.8%,异议解决率99.6%。

刘英认为,现在很多人生活工作非常忙碌,可能有很多张信用卡,偶尔会有非恶意的忘记还款情况,呼吁银行机构进行柔性化管理。此外,违约之后,银行不会没有任何消息,静悄悄就将逾期记录进行上报,用户也应对相关通知多加留心、及时处理。

 

原文标题:“征信修复师”的骗局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原文链接:http://www.legalweekly.cn/fzzg/2020-11/26/content_8365664.html

0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于今日读法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今日读法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日读法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非今日读法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邮箱:law10086@163.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今日读法网联系,我方将尊重您得意见与建议。

民生舆情

暂无

友情链接

今日读法网 - 不忘初心 与法同行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律所联盟 地方链接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