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法制周末
编辑整理 |今日读法网
【商业与法治舆情观察室 http://www.blaw.org.cn 快讯】
被告人丁某某看中老年人,首先是因为中老年人防诈骗意识和法律知识缺乏,诈骗公司抓住了中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以养老和投资升值为噱头,以小恩小惠诱骗中老年人,诱使中老年人上当受骗;其次,由于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养老矛盾不断加剧,但社会养老体系不完善,这让诈骗公司有了可乘之机,一些中老年人沉浸于高额返利、免费养老的美梦中,让诈骗公司以房养老的骗局屡屡得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删除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杨代媛
法治周末记者 仇 飞
“银发经济”兴起的同时,也将一部分骗子的眼光吸引到老年群体上。
部分不法分子打着“关爱老人”“服务老人”的旗号,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养老银行”等形式,骗取老年人的钱财。
以房养老反“丢”房
正规的“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
然而,实践中,“不法分子会以‘房本在家无用’等类似话语为借口,诱导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公司,对老年人宣称每月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同时也不耽误老年人自住或租住”。
从事反欺诈的马上消费相关负责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老年人“入局”后,不法分子会将老年人的房产直接以高息抵押给职业放贷人,并将房屋处置权交由后者处置。
而后续,当“入局”的老年人数量变少时,不法分子就会卷款跑路,留下老年人面对贷款公司和职业放贷人的债务催收,乃至被逼卖房还债。
2018年,59岁的高女士被“忽悠”抵押房产投资“养老”,结果养老不成反丢房——抵押代理人龙某在高女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房屋出售。为此,高女士诉至法院,要求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投资养老骗局
投资养老或是投资返利等骗术,则是抓住了部分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
据上述马上消费负责人介绍,不法分子以“消费返利”的话术诱导老年人投资消费,现场发放粮油米面甚至承诺免费旅游等福利,进行“空手套白狼”;更有甚者,以“投资一定金额后,不仅可以享受利息,还能获得北上广、苏杭蓉等地的房屋居住权”为由,签订空头合同,再利用PS图片等技术进一步诱导老年人,掏空他们的腰包。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2019年,上海投资养老院案件引发不小的轰动。
丁某某在未经有关部门的批准下,以投资养老院等项目为名,采用口耳相传等方式进行公开宣传,承诺保本付息并许以高额利率,吸引不特定公众至该公司购买理财产品。
被告人丁某某看中老年人,首先是因为中老年人防诈骗意识和法律知识缺乏,诈骗公司抓住了中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以养老和投资升值为噱头,以小恩小惠诱骗中老年人,诱使中老年人上当受骗;其次,由于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养老矛盾不断加剧,但社会养老体系不完善,这让诈骗公司有了可乘之机,一些中老年人沉浸于高额返利、免费养老的美梦中,让诈骗公司以房养老的骗局屡屡得手。
近些年,有部分公司在注册时将公司名称注册为“某某养老银行有限公司”,并在线下租用场地,打出“养老银行”的名号吸引老年人前来存款。由于不法分子的欺诈诱导,老年人难以分辨养老银行场景的真实性,最后落得个钱财空空的下场。
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教授李正雄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实际上,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需构建共同防线
针对老年人宣传金融或反诈知识,不仅需要子女的劝导教育,更需要街道社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引导父母看法治节目和新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北京京师(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兆庆建议,子女应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通过合法正规的渠道确保养老资金安全,告诉长辈,凡是涉及高额利息的投资项目目的都是骗取钱财。
李正雄则认为,针对一些现场返利诈骗的地点,街道社区应当定期对出租商铺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类似诈骗的情况,及时报由公安机关处理。此外,子女应提醒父母在签订合同或者是大额资金转账时,一定要和自己协商沟通,切不可草率签字或者是盲目转款。
网页链接:http://www.legalweekly.cn/fzzg/2021-09/30/content_8606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