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法制周末
编辑整理 |今日读法网
【商业与法治舆情观察室 http://www.blaw.org.cn 快讯】
中国传媒大学一项关于政务新媒体的调研发现:现存政务新媒体的“僵尸化”趋势仍在加剧。为了刷取传播数据,一些政务账号间甚至形成了内容空洞的“寒暄式互动”“打卡式互动”等虚无互动乱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后立刻删除
法治周末记者 郑超
7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2(2021)》(以下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展现了对政务新媒体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指出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表现不足。
从2020年政务新媒体的网络政务行为表现来看,蓝皮书认为,一些新媒体片面追求完成“原创发布”指标,漠视与网民互动等违背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失当行为较为普遍。更有甚者,某些政务新媒体直接关闭了互动评论和私信交流的权限,网友表达诉求反遭政务官方账号“拉黑”等舆论风波也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孔祥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在2018年发布了《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但目前对政务新媒体的信息发布、互动等行为,还没有系统性的规范。通过政务新媒体发布公共信息应当符合基本的法律要求,例如,所发布的信息应当真实、合法,应当对受众平等对待、确保信息的可及性等。
“僵尸化”趋势仍在加剧
2020年年底,中国传媒大学政务新媒体实验室选取某地市级官方政务微博集群,对其现状活跃度进行了专项调查。
统计数据显示,在检索可视普查到的现存全部1033个官方认证微博账号中,以其政务微博在1个月内(含)有内容更新(不区分原创与转发)即视为“正常状态”的,占比仅48.31%;累计3个月及以上未更新的“无生命力”的账号占总量的51.69%。
蓝皮书称,在一项在线调研中,有网友表示,政务新媒体已经“自我社会性死亡”。如,大量的政务新媒体注销后“再也找不到了”。此外,2020年,政务新媒体以数据为导向的蹭流量、追热点、讨巧成为娱乐明星的“粉丝后援团”等现象依然较为普遍。
中国传媒大学一项关于政务新媒体的调研发现:现存政务新媒体的“僵尸化”趋势仍在加剧。同时,为了流量数据榜单的竞争排名,一些政务新媒体加大了对法人媒体报道的社会新闻、其他区域政务新媒体的属地政务公开信息,甚至自媒体娱乐作品的“搬运式发布”力度,造成严重的同质化信息过载。为了刷取传播数据,一些政务账号间甚至形成了内容空洞的“寒暄式互动”“打卡式互动”等虚无互动乱象。
内部群体性的“闭环狂欢”
另据调研,一些单位每天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在各个群组内向基层下达“转发指标任务”,并要求截屏汇报、纸版打印、装订归卷等形式主义,在内部形成了严重的精神内耗和资源浪费。在“正能量信息短缺症”“数据焦虑恐慌症”“信息焦虑合并症”“信息疲劳综合症”等综合“病症”之下,大量网民取消对政务新媒体的关注,而政务新媒体之间则形成了内部群体性的“闭环狂欢”。
由此,一些政务新媒体陷入了一种“内卷化”的“自我空转”状态,和“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